我在康复科门诊,住院部,遇到一些“痛经”的病友,她们把”腰痛“与”痛经“混为一谈。
虽然“痛经”并不属于康复科的病种,但是这种问题我处理的效果还不错。
痛经:女性在经期前后,表现下腹部(肚子)或腰部疼痛(有些人把痛经和腰痛混淆,认为自己有腰椎间盘突出),随月经周期性发作。
我遇到过一些痛经严重的病友,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、四肢冰凉、冷汗不断、甚至昏厥。
中国女人为什么容易痛经
中国女人喜欢把“痛经”的原因和“湿气”、“受寒“、”气血不通“扯到一起,她们热衷于寻求”祛湿“、”散寒“、”通行气血“的办法治疗”痛经“。
我接诊的第一位“痛经”患者,她是我的同事,痛经12年,周期性发作,冷汗淋漓、腹痛如绞、面色苍白,苦不堪言。
同事在妇产科完善相关检查,排除了腹腔脏器相关的器质性病变,属于原发性痛经。
十几年来,她服用止痛药、针灸、艾灸、中药、理疗,均无明显的疗效。针灸科的主任也给她针灸了几个疗程,无寸效。
按她的理解,“湿寒之气太重,气血阻塞严重”,就这样等到绝经期就不会痛了。
临床治疗痛经,按照“湿气”、“寒气”、“气血不通”的理论能够缓解、治愈大部分人的痛经,但是同事依此法疗效不佳,就不是“湿气、寒气、气血不通”的原因所导致,需要寻求其它方法解决身体问题。
正常人的腰腹部,骨盆是处于“力学平衡”的状态,维持骨性结构、肌肉,腹腔脏器位置、功能的稳定性。
具体判断标准:肚脐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——一个等边三角形。
如果3点连线不能构成等边三角形,就说明骨盆、脊柱、躯干存在机械性力学机构异常,相关肌肉存在功能性生物力学异常,腹腔脏器的功能也会受到异常生物力学的影响。
比如,可出现便秘、腹胀、痛经、性生活不和谐等症状。身体可能会存在一些“湿气”、“寒气”、“气血不通”的情况,但并不是相关症状的诱发因素。
因此,一部分患者通过“祛湿散寒、行气活血“的治疗方法,疗效不佳。
我这位同事的3点连线,三角形已经歪出了天际,她的骨盆侧倾角度达25°,腰椎侧倾角度达15°;骨盆与脊柱周围所附着的肌肉,肌肉力量不平衡,力学传递的障碍则会影响到她腹腔脏器的功能。
我触诊她的子宫、腰腹核心肌群、大小肠、胃、肝胆,膀胱、肾脏都不在正常的脏器位置范围。
我给她通过正骨、整脊手法将骨盆、脊柱矫正到正常的位置,先恢复正确的机械性力学结构。(视频的出处源自于我一位朋友,矫正方法与此一致,特此说明)
腹腔脏器位置结构的紊乱,则通过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、内脏松弛术逐步改善功能性的生物力学结构。然后,再配合一些核心区功能训练,稳定“髋关节-脊柱-躯干”之间的生物力学结构,实现腹腔脏器不同受理条件下的动态稳定,保持脏器的正常功能。
我用这种方法处理了2周,同事的痛经半年都没有再犯。
几年的临床实践,近余例痛经患者,我发现她们“髋关节-脊柱-躯干”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力学结构异常。我通过上述处理办法,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。
找不到合适的医生,该如何缓解痛经
我曾收治过十几位在针灸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痛经患者。
痛经,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看,归属于肝脾肾,因此,针灸科常用的针灸方法是取关元、三阴交、血海等足三阴经。然而,不少针灸科的痛经患者,照此法疗效不甚明显。
我认为,痛经的病位在胞宫(子宫),为奇恒之腑,冲脉、督脉、任脉皆起于胞中,因此,痛经的治疗离不开“冲任督脉”。门诊中,我治疗针灸科转诊的痛经患者,取“督脉”一穴,疗效颇佳。
十七椎:第五腰椎棘突下
针灸科一高中女生痛经,针灸2疗程(20次),周期性疼痛如旧。针灸科的处方是:关元、天枢、三阴交、血海、地机等穴,留针30分钟。
我让她趴着,在她“十七椎”的位置“揣穴”,寻找明显的压痛点,按压1分余钟,痛经缓解明显;然后,进针,得“触电式”针感,往骨盆、腰腹部放射。一次治疗后,每隔一月随访,连续3次,痛经已无再犯。
一次科室会议,我还没讲完,一位年轻女同事离开,会议结束后,她到我办公室和我道歉,说她痛经难忍不得不离开。
我看她面色苍白,舌淡苔薄,脉象沉细,便让她趴在治疗床上,给她按压“十七椎”,3-5分钟后,疼痛已然消除。
督脉为阳脉之海,起于胞中,对于“寒凝血瘀”(湿气、寒气、气血不通)的痛经,用之最佳。
痛经多为腹痛,腹为阴,“十七椎”在背部,背为阳,因此,“十七椎”治疗痛经也是“从阳引阴、阴病治阳”的实践运用。
类似于此的痛经,针灸科、服中药无效的患者,我取“十七椎”按压、针刺、艾灸,均能得到不错的疗效。
痛经之苦的小仙女们,不妨一试,或可收得良效。
欢迎分享朋友圈
湖南省邵阳市执业
工作
尹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