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3月份我参加了刘国轩老师在北京举办的炁针疗法培训班。自此,经得刘老师同意,于去年4月每周跟师襄诊至今。由于临床中对于筋骨疼痛类患者常常束手无策,在跟师月余时我遇到了一个久治不愈的“腰痛急性发作兼痛经”医案,经炁针施针和刘老师经方指导,治疗效果很好,现分享给大家。
病例详情描述
主诉:
痛经伴经间期出血十年余。
病程描述(症状及治疗情况)每次月经前后及月经期间小腹部疼痛剧烈,严重时可痛至昏厥,多次被医院急救,先医院。
曾怀疑为“子宫腺肌症”、“子宫内膜异位症”等,经妇科相关检查后终未确诊。
为缓解疼痛,有医院建议采取骶前神经切断术,患者考虑到手术的疗效及存在的风险后,拒绝手术。
靠大剂量止痛类西药以勉强止痛。
1月余前患者受凉劳累后腰痛急性发作,经炁针治疗后症状很快消失,遂要求尝试治疗痛经。
炁针经方一诊
月经时有猪肝样暗紫色较大血块经炁针治疗后明显变小,经间期出血症状也明显减轻,行经时手脚凉针刺治疗后较前明显好转。
现症:
小腹部时有轻度胀痛不适,偶有右下腹部抽掣样疼痛,遇热可减轻,疼痛发作严重时暖手宝外敷则无效;现偶有咖啡色分泌物,平素怕冷,口干,无口苦,喜热饮,纳可,二便及睡眠正常。
1)左脉弦滑,右脉弦紧。
2)舌质淡,苔腻,舌边稍有突起,舌下络脉迂回青紫。
3)舌象:
中医辨证:
①平素怕冷,行经时手脚凉,右下腹部抽掣样疼痛,遇热可减轻,右脉弦紧,考虑为少阴虚寒、厥阴虚寒
②小腹部时有轻度胀痛不适,偶有右下腹部抽掣样疼痛,左脉弦滑,苔腻,舌下络脉迂回青紫,考虑血虚水水盛伴有气滞血瘀,并有郁而化热之象
处方:①四逆汤加桂枝、吴茱萸、鹿角霜以温阳散寒
②当归芍药散加减,加赤芍取芍药甘草汤之义缓急止痛,加莪术以行气化瘀止痛,加薏苡仁以清热利湿;最后,加桔梗以调节气机升降。
具体处方:
黑顺片15克,干姜15克,炙甘草9克,桂枝15克,吴茱萸9克,鹿角霜30克,当归15克,白芍30克,赤芍30克,川芎30克,苍术15克,茯苓15克,泽泻24克,生薏苡仁45克,桔梗9克,6剂,颗粒药,水冲服,早晚各1次。
刘老师点评:“切忌辨证时只想着某症用某方!病机把握不准,盲目套用某方加减,正是犯了医家之大忌。”
该病案刘老师指正如下:
炁针经方二诊
中医辨证:
①月经紫暗有血块,舌下络脉迂曲青紫均表明体内瘀血很重,行经时手脚凉,胀痛,脉弦均为气滞表现
②疼痛遇热可减轻,疼痛发作严重时暖手宝外敷则无效进一步表明疼痛非寒所致
③从症状,舌脉等综合考虑,应该是气滞血瘀为主
④女性要从肝论治,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,这与肝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。
肝主藏血,主疏泻,在调节月经方面的作用尤其明显。
⑤用药方面,四物汤为补血活血的基本方,也被医家认为是调经第一要方。
然而,患者气滞血瘀较为明显,四物汤活血化瘀之力就略显不足,可用名医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来活血化瘀,再佐以理气药,则切中肯綮,既不失古人之用药法则,有四物汤之义,同时又针对患者病机和具体病情,灵活加减运用,圆机活法,这样才能药到病除,真正做到疗疾祛病。
具体用药:
丹参30克,当归12克,生乳香12克,生没药12克,赤芍12克,丹皮9克,香附30克,乌药18克,5剂,水煎服,早晚各一次。
体会
“对于痛经的治疗,临床常见的辨证也是需要了然于胸的,这样治疗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。”
①根据临床经验,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证;寒凝血瘀证;气虚血瘀证。
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,处方多用活络效灵丹加减;
寒凝血瘀证的治疗以活血散寒为主,处方多用少腹逐瘀汤加减;
气虚血瘀证的治疗以补气活血为主,处方多用理冲汤加减。
②本案当归芍药散多用于肝脾亏虚者,其针对病机为肝血不足,方中重用白芍以柔肝养血,当归以补血活血;
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主运化水湿,苍术、泽泻、茯苓健脾祛湿,解决水湿困脾的问题,脾气健旺气血自然充足;
方中白芍的用量也是很有讲究的,只有舌脉症状符合肝血亏虚的痛经患者,才大剂量重用白芍,用白芍时也多和当归相伍使用。
刘老师常常强调《辨证与辨病,不死读方书》,所以在课程中也一直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,而不是根据症状,盲目套用某方加减。
(点击图片,了解招生详情)
刘老师线下学员反馈说:今之医者对针砭之术大都一知半解,略懂皮毛,应用于临床也有效果,但多不能获得古典医籍所述之良效。究其原因大概是今人学习中医时缺少传承,知识断层,不明天人地之道,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舍本逐末吧。刘国轩老师传授的炁针之术,溯本求源,理法方穴,有理有据,用于临床自然得心应手,立竿见影。
(点击图片,了解招生详情)
刘老师言传身教,立意高远,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结合炁针门舌诊体系和独创炁针疗法诊断治疗,提高经方辩证辨病思维,临床立起沉疴之效呼之欲出。
识别下方